• <input id="a2aac"></input>
  • <bdo id="a2aac"><center id="a2aac"></center></bdo>
  •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檔案政務 > 檔案動態 > 圖片新聞 >正文
    京城曾有賽馬場
     文章來源: 默認部門 瀏覽次數:    時間:2019年08月08日
    分享:

    據《燕京歲時記》《天咫偶聞》《燕都游覽志》《北平旅行指南》等書籍記載,清朝中晚期乃至民國初年,北京城有好幾處賽馬場,主要分布在西便門外白云觀、永定門外娘娘廟(俗稱南頂)、東便門外蟠桃宮、黃寺的北教場、釣魚臺的行宮、先農壇東墻外、京西的大有莊安河圈等地。

    西便門外西隔壁,昔日為清室王公馴馬之地,庚子事變后,鑒于此地開闊,遂成跑馬場。馬場中間是個一公里長的馬道,寬二丈余,四周是木結構的階梯式看臺,春秋兩季舉行賽馬會時觀眾尤多。跑馬場每年正月開放有半月之余,在京的外國人樂此不疲,經常到會參賽。由于交通便利,每逢賽期,各方人士紛紛前往,絡繹不絕。組織者還出售香檳馬票,輸贏之差甚巨。距此居住較近的旗人為鑲藍旗(宣武門)、正紅旗(西直門內)、鑲紅旗(阜成門內)。

    西便門馬道昔日有廟會和集市,時間自每年的正月至九月,每月均有兩次固定的時間開辦,其中尤以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日最為紅火熱鬧,皆因為據此往西不足二里地的白云觀正是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的廟會期。有賽馬時的集市上除了有出售同一般廟會一樣的食品、物品的生意人,還有見縫插針、不失時機趕來做專營馬鞭、馬纓、馬鈴鐺、鞍韉、籠頭等馬具用品的買賣人,有預訂上門送草料作物的經紀人和現場為牲口釘馬掌的攤子。這些攤點并不吆喝,只是將各自的招幌高高地掛在醒目的地方,等待著買主。當年在德勝門關廂大街很有名的“李家馬掌鋪”還在這里豎起了馬掌樁。因為馬匹的存在,這里還常有牲口牙行和押運鏢行的人員往來,這里的茶館、酒館、飯攤也遠比平時要紅火得多。

    永定門外約五里的南頂有碧霞元君廟,風景秀麗。廟外有賽馬場,其馬道在永定門鸞橋以南。此馬場歷時較長,每年自春季開放直至深秋方罷。

    東便門大橋迤南原蟠桃宮舊址也有賽馬場,舊歷三月初一為廟會,附近為正藍旗的集中地。各項游藝、兒童玩物、食品小攤散置其中,游人在花紅柳綠之中東行二里許,即為賽馬場。原會期為三日,光緒二十九年(1903),李鴻章之孫李國杰在此跑馬成癖,故特令延續二日,會期總共為五日。到這里賽馬的主要有貝勒、貝子、旗人子弟,京都名妓賽金花也曾到此。

    距此不遠的南崗子有座太陽宮,當時也有一跑馬場,因地處偏僻,游人寥寥而棄。

    黃寺北教場賽馬場的馬道為舊時最長,起訖點為安定門至德勝門。每年正月末,寺中的喇嘛照例表演古代的大儺舞(俗稱“打鬼”),從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光顧,以為吉祥。此處不遠為正黃旗和鑲黃旗的居住地,騎射、技勇者輩出。

    釣魚臺的行宮,每逢中元節(又稱盂蘭節,即舊歷七月十五日),市民多聚此地,名為賞燈,實則無燈可觀,但賽馬馳車為一盛景,參加者眾多。

    天壇外的金魚池一帶,每逢農歷五月端五日,一般富家子弟在此跑車賽馬,以顯豪俊。后移于永定門外沙子口,民國初年,再移至先農壇東墻外。此場爭端之事迭起,后被廢。

    西郊大有莊的安河村,舊為清室行圍畜馬之圈,稱為“安河圈”。光緒年間,常有東南亞的人攜虎帶象至此為頤和園演出。此處為清宗室跑馬處,舊時這里畜馬200匹,駝10峰。

    清王朝覆滅后,賽馬場日漸衰落,后因戰事頻頻,最終在京都地面上絕跡。

    舊京賽馬場的規則不一,有走馬、跑馬、馬車、騎射等區分。走馬為單騎下場,要求乘騎者端坐馬背,姿態輕松自然,對馬的要求是單腿行進,不得踞步,疾步如飛而又穩若泰山;有摟姿的彎腿之狀則為犯規,其勢如“競走”,而稱為“走馬”。跑馬即為跑馬組合,加入組合而上場者為“下道”,分有鞍座、無鞍座兩種。騎乘者身體前屈,雙腿緊扣,持韁在手,未曾得令,早已躍躍欲試;一聽令下,如箭離弓,馬頭咬馬尾,各不相讓,場面尤為壯觀。馬匹多為自家之馬,早與主人嫻熟,平日喂飼刷洗,備極珍護,只待馳騁臨風。

    賽馬也有忌日,就是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三日,因為這天是祭“馬王爺”的日子,這一天馬匹是要放假的。舊京滿蒙旗人多善騎射,凡蓄養車馬者,循例于六月二十三日祭馬王爺。屆時,請“水草馬明王”神馬兒一紙,黃錢、元寶、千張等敬神錢糧全份,小雙包或大雙包(羊油制作的紅蠟)一對,高香一股,以及燒羊肉一方,鯉魚一尾,雄雞一只,白酒一斝(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皿)。由用馬者(馬的主人)上香,飼馬馬夫隨禮,俱行三叩首。禮畢,焚神馬兒、錢糧于庭院的生鐵錢糧盆內,然后分享供品,聚餐一頓。

    在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記載,當年著名的走馬者大多是社會知名人士,如王室的載濤貝勒、肅親王,巨富中的同仁堂樂家,京劇名宿譚鑫培等人。

    載濤從1904年到1906年在貴胄學堂學習時,在騎馬、馴馬以及有關馬的知識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1908年,他的侄子溥儀當上了皇帝之后,他受哥哥載灃的委派,任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負責建立皇家衛隊,這更給他提供了騎馬和研究馬的機會。為了提高禁衛軍的騎射技術,在這期間,他曾遠涉重洋,到法國著名的索米騎兵學校進修?;适倚l隊建立起來之后,載濤當上了軍機大臣,由最初對騎馬的愛好,變成把騎馬當職業了。

    載濤從十幾歲起學習騎馬射箭。他能夠駕馭各種烈馬,縱馬奔馳;還能夠飛身上馬,并在飛奔的馬背上表演馬技,作出俯身、倒立、倒騎等各種姿勢。他不僅精于馬術,而且對馬頗有研究,任何一匹馬從他面前一過,他就能說出這匹馬有幾歲口,幾乎十拿九穩。單憑直觀,他就能很快分辨出哪是騎馬,哪是馭馬。

    北京的賽馬場賣彩票是民國初年以后的事。包辦彩票者大都是有特殊勢力的人,其中有蝕本的,亦有賺錢的。盧永樣的兒子盧小嘉、楊善德的兒子楊慶譜都搞過這種彩票。在賽馬場買彩票,是押××號馬的名次,如說中第一名,則可進行搖獎,最后將個、十、百、千、萬的五個號碼,聯起來而對中者為贏。

    1930年,宏仁堂掌柜的樂家五爺樂衍蓀和他的夫人在市公署設在南苑大紅門的跑馬場買彩票,得了頭獎。獎品是一匹草黃色的老馬,一輛四輪的乘人馬車,還有陶然亭慈悲庵附近窯臺北邊的二十來畝地。組織者用大紅封套給樂五爺把兌獎證送到了家,又到窯臺四至地界埋了木樁子,車和馬也一起送到。此后,樂衍蓀從齊化門(朝陽門)的方家買來了鹿,在這里辦起了鹿場:割鹿茸,取鹿胎。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要整頓陶然亭,在這兒建公園,這鹿場才歸了京北的龍山。

    稿件來源:《北京檔案》雜志

    作者:崔普權

    国产avhd
  • <input id="a2aac"></input>
  • <bdo id="a2aac"><center id="a2aac"></center></bdo>